題庫總數:20 | ||
是非題:3 (○:1、╳:2) | ||
選擇題:8 (A:2、B:3、C:1、D:2) | ||
多選題:9 | ||
roddayeye整理 | ||
Q | 關於網路聯署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 |
v | 強調由下而上,由公民發起的議題建立 | |
有傳統媒體影響社群媒體的現象 | ||
v | 由團體性的組織動員方式轉變為孤狼式的動員 | |
v | 科技賦權使得公民主義開始興起 | |
Q | Web2.0時代的電子參與,有哪些特徵? | |
形成權力的控制,社會變革停滯 | ||
v | 使用者得自製內容,訊息的消費者可同時為生產者 | |
v | 網路上任何內容都有可能累積瀏覽量並產生效益,代表官僚專業獨佔的崩解 | |
v | 社群媒體強化人際網絡連結,加速訊息傳遞 | |
Q | 網路輿情分析係運用巨量資料分析方法來探勘大量的網路民意,分析結果後導入政府決策流程。 | |
v | ○ | |
╳ | ||
Q | 關於台灣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政策的描述,何者有誤? | |
發展可攜式行動裝置服務 | ||
發展無線寬頻網路應用技術 | ||
發展Web 2.0社會網絡 | ||
v | 普及資訊服務,增進社會關懷 | |
Q | 政府將以平等、效率、透明、法制與民主等五項原則,建構台灣的電子治理願景,其中包含哪些主要工作? | |
v | 公民諮詢 | |
v | 決策參與 | |
v | 資訊公開 | |
v | 基礎建設 | |
Q | 聯合國電子化民主的指標有那些項目? | |
電子化辦公室系統 | ||
v | 電子化公民諮詢 | |
v | 電子化決策 | |
v | 電子化資訊提供 | |
Q | 下列何者是合適的公部門臉書經營策略? | |
v | 要有即時的更新 | |
v | 要有資料的分析和圖文展現 | |
不能有虛實整合的活動 | ||
v | 要有與網頁不同的核心目標 | |
Q | 本課程中提到,電子治理應包含哪三個層面? | |
v | 公民參與-公平、正義的體現 | |
v | 便民服務-效率的展現 | |
全民監督-管理權的展現 | ||
v | 硬體基礎設施建立-整備度的展現 | |
Q | 課程中提到的研究指出,民眾跟政府接觸時,最希望透過網路管道達成的事項是? | |
申辦事情 | ||
v | 蒐集資料 | |
v | 表達意見 | |
投票 | ||
Q | 課程中提到1999與大數據應用的案例,下列哪個描述是正確的? | |
可用來辦理公聽會、說明會 | ||
v | 蒐集市民的問題,發掘根本問題,解決問題 | |
強化人際網絡連結 | ||
用於公布市政決議事項 | ||
Q | 面對Web2.0,下列態度何者較不適合? | |
謹慎處理公開在網路上的東西 | ||
v | 對於資訊的公開比以往保守 | |
適時的分享 | ||
理解網路傳播的影響力 | ||
Q | 本課程中提到Web2.0下應具備的完整民意調查架構,下列哪一項不是? | |
焦點團體 | ||
網路探勘 | ||
v | 錄影監控 | |
內容分析 | ||
Q | 過去e化政府願景中的民眾是被定位在「消費者」的角色,如今是採聯合國提出的宣言將民眾定位為? | |
v | 公民 | |
採購者 | ||
供應者 | ||
生產者 | ||
Q | 社會議題的參與,由行政系統主導的傳統參與形式轉變成來自上位者的實質參與形式。 | |
○ | ||
v | ╳ | |
Q | 關於本課程提到的線上公民會議研究,下列哪些是研究發現的事項? | |
v | 線上參與者使用資訊或媒體表達他們的意見時更加審慎 | |
v | 線上公民會議傳遞更多政策之事給參與者 | |
v | 容易突顯數位落差問題 | |
個別參與者的成本實質上提高 | ||
Q | 有關「茉莉花革命」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
突顯當地民眾長期以來的不滿 | ||
透過社群網站及手機擴散 | ||
引發大規模民主示威活動 | ||
v | 最後並沒有讓當權者垮臺 | |
Q | 課程中提到電子化政府所要追求的價值是? | |
經濟發展 | ||
v | 政府統治的正當性或信任度 | |
推動外交 | ||
治安維護 | ||
Q | 民主政治中人民的偏好透過選舉顯現,進而指揮政府,本課程中提到,人民的偏好透過什麼而形成? | |
憲法 | ||
電玩 | ||
v | 媒體 | |
v | 教育 | |
Q | 唐寧街十號是我國自製的公共政策參與平台。 | |
○ | ||
v | ╳ | |
Q | 課程中提到的「關鍵字風暴圖」是運用在哪一項電子治理個案中? | |
v | 網路輿情分析 | |
線上公民會議 | ||
網路聯署 | ||
市長信箱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