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總數:97 | ||
是非題:37 (○:21、╳:16) | ||
選擇題:44 (A:11、B:5、C:15、D:13) | ||
多選題:16 | ||
roddayeye整理 | ||
Q | 下列哪一種行為屬於「曲解」防衛機轉的展現? | |
試圖以可被接受的方式,來解釋其行為或動機 | ||
拒絕面對不愉快的現實,藉以保護自己或逃避責任 | ||
試圖縮小事情的嚴重程度,以減輕心理不適或降低責任 | ||
v | 依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對外界情境或事物做錯誤解釋 | |
Q | 依據國內林明傑對家暴加害人的分類,哪一種暴力層級的家暴加害人曾威脅或嘗試要自殺的比例最高? | |
低暴力型 | ||
酗酒高致命型 | ||
高暴力高控制型 | ||
v | 邊緣高控制型 | |
Q | 依據Gondolf進行的「米隆臨床多軸量表」評估可發現,有高達五成以上的毆妻犯都有下列何種傾向? | |
吸毒 | ||
自戀 | ||
v | 酗酒 | |
賭博 | ||
Q | 家暴加害人依暴力層級可分為四種類型,「邊緣高控制型」的加害人有下列哪些特點? | |
酗酒之比例及家外暴力皆高 | ||
v | 加害人曾威脅或嘗試要自殺的比例最高 | |
被害人相信被殺掉之比例也最高 | ||
v | 接受邊緣型人格異常之診斷 | |
Q | 認知教育輔導中的戒酒教育是以「現實治療法」為取向,共有12次的「無酒害教育團體」方案內容,其施行頻率每週兩次,每次時間為一小時。 | |
○ | ||
v | ╳ | |
Q | 我國目前對於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處遇計畫共分為幾類? | |
5 | ||
v | 6 | |
7 | ||
8 | ||
Q | 「賺錢的人是爸爸,媽媽是家庭主婦,所以媽媽要聽從爸爸的話。」這是哪一個理論所主張的家庭暴力成因? |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衝突理論 | ||
社會學習理論 | ||
v | 資源理論 | |
Q | 心理輔導及其他輔導治療通常採團體的方式進行,進行的週數較為固定。 | |
○ | ||
v | ╳ | |
Q | 家暴加害人依被害者類型作區分,哪一種類型的家外暴力行為最多? | |
只打家人型 | ||
煩躁/邊緣型 | ||
v | 暴力廣及/反社會型 | |
Q |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主要是在協助女性的家暴被害人評估親密關係的危險性,男性亦可填寫但結果僅供參考。 | |
v | ○ | |
╳ | ||
Q | 認知輔導教育有別於一般的心理治療,著重從「關係」的層面去評估,納進被害人的概念,找出雙方的交集,希望能用用比較正向的方式解決衝突。 | |
v | ○ | |
╳ | ||
Q |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暴力的產生是因為個體與環境之譏的不協調所產生的。 | |
v | ○ | |
╳ | ||
Q | 女性主義論者認為許多女性與幼小孩童之所以遭受成年男性的暴力對待,是因為社會長久以來牢固的父權思想觀念作崇。 | |
v | ○ | |
╳ | ||
Q | 關於社會生物學理論對於家庭暴力所持的觀點,下列何者「錯誤」? | |
即是所謂的演化觀點 | ||
在生殖與繁衍上男性以量取勝,具主動性與侵略性 | ||
v | 女性之生殖細胞,呈現量多主動的性質 | |
可說明為何夫妻或一般男女間出現暴力,總是男性對女性使用暴力者多。 | ||
Q | 認知輔導教育著重於對於加害人的指導與再教育,從認知層面去改變過去的刻板印象,進而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 | |
v | ○ | |
╳ | ||
Q | 透過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可看出個案是否具有高危險、高再犯的特性。 | |
○ | ||
v | ╳ | |
Q | 在婚姻與家庭生活經驗方面,具備下列哪些特徵的家庭暴力加害人,危險性較高? | |
加害人與被害人各自經濟獨立 | ||
v | 對子女管教意見分歧情形嚴重 | |
個人收入偏低或無收入 | ||
v | 性愛次數過少或沒有性愛關係 | |
Q | 欲使用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進行評估,若被害人情緒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況,可在成人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邀請家屬代為作答。 | |
v | ○ | |
╳ | ||
Q | 下列哪些屬於家庭暴力的言語虐待? | |
v | 轉移話題 | |
v | 諷刺嘲笑 | |
v | 威脅殺害被害人或子女 | |
v | 揚言使用暴力 | |
Q | 「外射」是一種試圖縮小事情的嚴重程度,以減輕心理不適或降低責任的防衛機轉。 | |
○ | ||
v | ╳ | |
Q | 下列何者是家暴加害者「無法信賴他人或過度負責」的表現? | |
無法直接說出內心想要的東西,一直背負著需求不被滿足的痛苦 | ||
很少去考慮別人的想法、欲求、或需要,便自以為是地朝著目標及計劃去做 | ||
v | 藉由責備他人來為自己的問題負起責任,避免面對自己尋求解答,同時也有藉口去虐待他人 | |
過於脆弱,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評論 | ||
Q |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的填答方法是由工作者向被害人說明進行危險評估的目的後,由工作者詢問被害人評估表的問題並填答。工作者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 |
社工 | ||
警察 | ||
醫事人員 | ||
v | 以上皆是 | |
Q | 「以公權力介入處罰暴力,或社會輿論對暴力加以譴責,可增加使用暴力的成本而消除暴力之使用。」這是哪一個理論的主張? | |
衝突理論 | ||
社會學習理論 | ||
v | 交換/社會控制理論 | |
資源理論 | ||
Q | 高危險家庭暴力加害人通常在成長過程中,曾經遭受家庭暴力對待或目睹家庭暴力。 | |
v | ○ | |
╳ | ||
Q | 「兒童目睹太多家庭暴力,因而造成他將暴力適用合理化。」這是屬於哪一個家庭暴力成因理論的論點? | |
社會生物學理論 |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資源理論 | ||
v | 社會學習理論 | |
Q | 下列何者屬於婚姻暴力發展的遠因? | |
v | 幼年家庭成長經驗 | |
生活壓力 | ||
社交技巧 | ||
對伴侶的認知與態度 | ||
Q | 防衛機轉中的「抵銷」,是家暴加害人以實際或象徵性的方法,來消除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如:道歉或物質彌補。 | |
v | ○ | |
╳ | ||
Q | 家庭暴力的加害人有所謂典型的施虐者。 | |
○ | ||
v | ╳ | |
Q | 在家暴環境長大的兒童,在心理與社會發展方面可能會出現下列哪些問題? | |
v | 智能障礙 | |
v | 語言障礙 | |
v | 欠缺社交技巧 | |
v | 過動 | |
Q | 人格與情緒來區分,哪一種類型常會被妻子描述為好像有雙面性格? | |
病態人格型 | ||
過度控制型 | ||
v | 循環/情緒易變型 | |
Q | 前配偶或前男女朋友並不在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所定義的親密關係範圍內。 | |
○ | ||
v | ╳ | |
Q | 下列何者「不」屬於資源理論的觀點? | |
掌握越多資源的人,就掌握越多權力 | ||
沒有資源的人,為了獲取或分享資源,就要讓渡其權力多有資源的人,聽從其指令或為其效勞 | ||
v | 社會行為是一連串的交易行為,家人關係也是如此 | |
資源是有限的,而且通常也是分配不均的 | ||
Q | Tweed 與 Dutton以依附關係將家庭暴力被害人區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哪一種類型的特點為「妒嫉心相當重,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獨占性、高度的憂慮、以焦慮為本質的憤怒」? | |
v | 邊緣型 | |
病態人格型 | ||
迴避型 | ||
Q | 家暴加害者具有多樣性及異質性。 | |
v | ○ | |
╳ | ||
Q | 下列何者較「無」可能是高危險家庭暴力加害人所具備的特徵? | |
v | 恪守法律及社會規範 | |
職業之社會聲望低 | ||
個人收入偏低或無收入 | ||
個人曾有犯罪行為 | ||
Q |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效度,因此當評估總分與被害人自評分數間有落差時,可忽略被害人所陳述的意見。 | |
○ | ||
v | ╳ | |
Q | 「米隆臨床多軸量表」主要是用作評估病態人格。 | |
v | ○ | |
╳ | ||
Q | 同志親密關係暴力須採下列哪一種處遇計畫? | |
認知教育輔導 | ||
親職教育輔導 | ||
v | 心理輔導及其他輔導治療 | |
精神治療 | ||
Q | 下列何者屬於高危險家庭暴力加害人的個人特徵? | |
v | 失業者與工作不穩定 | |
v | 個人曾有犯罪行為 | |
v | 有精神疾病或精神官能症 | |
平時沉默寡言者 | ||
Q | 依據生態系統理論,個體生態之描述有哪三個層次? | |
v | 個人與家庭層次 | |
個人與社會層次 | ||
v | 社會結構的層次 | |
v | 社會文化的層次 | |
Q | 下列何者屬於家庭暴力的精神虐待形式? | |
v | 行動控制 | |
v | 要求伴侶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 |
v | 經濟控制 | |
v | 刻意忽略 | |
Q | 「嘗試著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企圖去討好治療者、會表現社會所想要的行為。」這是哪一種以依附關係區分的家暴加害人? | |
邊緣型 | ||
病態人格型 | ||
v | 迴避型 | |
Q | 高危險家庭暴力加害人的原生家庭成員通常性別優越意識明顯且僵化,例如:相信男尊女卑之價值觀念 | |
○ | ||
v | ╳ | |
Q | 針對多元不同的加害人,認知輔導教育會搭配不同的處遇型式,大部分都會先進行「個人」的處遇,待加害人習慣後再進行「團體」處遇。 | |
○ | ||
v | ╳ | |
Q | 家暴加害人依據依附關係區分,哪一種類型的特徵為「妒嫉心相當重,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獨占性、高度的憂慮、以焦慮為本質的憤怒」? | |
v | 邊緣型 | |
病態人格型 | ||
迴避型 | ||
Q | Washington,D.C.於1990年提出家暴加害人具備「來自各個種族、社會階層、宗教、收入和教育程度」的特質,這也說明了家暴加害人具有哪一種特性? | |
v | 異質性 | |
同質性 | ||
相依性 | ||
不定性 | ||
Q | 家庭暴力加害人往往外表看來堅強,實際上卻相當脆弱,很難接受別人對他的評論,也沒有能力處理批評。 | |
v | ○ | |
╳ | ||
Q | 以我國婚姻暴力的身體虐待個案為例,造成婚姻暴力的原因比例最高的為下列何者? | |
施虐者酒精濫用 | ||
婚姻強暴 | ||
兒童虐待 | ||
v | 子女目睹婚姻暴力 | |
Q | 從我國受虐婦女的受虐原因研究可發現,國內家暴加害人具有下列哪些特徵? | |
精神出現問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行為 | ||
酗酒及吸毒習慣 | ||
自卑心理或大男人主義心態 | ||
v | 以上皆是 | |
Q |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暴力行為並非屬於本能,而是一種學習過程。 | |
v | ○ | |
╳ | ||
Q | 「家人的關係就是在競爭與衝突當中起起伏伏地前進。」這是屬於哪一個理論的觀點? |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v | 衝突理論 | |
社會學習理論 | ||
資源理論 | ||
Q | 揚言要同歸於盡、傷害自己、跟蹤、監聽或監視等,這些是屬於哪一種虐待類型? | |
身體虐待 | ||
言語虐待 | ||
v | 精神虐待 | |
性暴力 | ||
Q | 近年來我國家庭暴力的案件通報以親密關係暴力為大宗。 | |
v | ○ | |
╳ | ||
Q | 當家暴加害人出現下列何種想法時,我們可以判斷他是使用了「外射」的防衛機轉? | |
「一個銅板敲不響,我打她不完全是我的問題。」 | ||
「我沒打她,是不小心揮到的。」 | ||
「夫妻間有些爭吵是難免的,何必大驚小怪。」 | ||
v | 「都是因為她對我大呼小叫,我才會忍不住動手。」 | |
Q | 家庭暴力必須要靠多網絡的配合,才能夠在防制、危險評估、被害人保護等各個層面對被害人做全面性的協助。 | |
v | ○ | |
╳ | ||
Q | 依據國內林明傑對家暴加害人的分類,哪一種暴力層級的家暴加害人暴力性妒嫉的比例最高? | |
低暴力型 | ||
酗酒高致命型 | ||
v | 高暴力高控制型 | |
邊緣高控制型 | ||
Q | 依照Dutton1995年針對加害人的人格與情緒所做的區分,下列何者屬於「循環/情緒易變型」的加害人特質? | |
自青少年期即有一連串之偏差行為 | ||
有明顯的畏避及被動攻擊人格 | ||
v | 不會描述自己的感覺 | |
常被妻子描述為有雙面性格。 | ||
Q | 對女性的態度屬於婚姻暴力發展的近因。 | |
○ | ||
v | ╳ | |
Q | 家庭暴力加害人若具備下列哪些條件,則危險性高? | |
婚暴發生時有外力介入處理 | ||
v | 與原生父母或照顧者之關係疏離或交惡 | |
v | 被害人經濟依賴加害人 | |
自尊與自我概念低落 | ||
Q | 「夫妻間有些爭吵是難免的,何必大驚小怪。」這是屬於哪一種防衛機轉? | |
v | 淡化 | |
曲解 | ||
合理化 | ||
外射 | ||
Q | 家暴加害人的物質使用問題若為輕度,可在門診進行;若為中重度,則建議採取住院戒癮計畫。 | |
v | ○ | |
╳ | ||
Q | 認知輔導教育的戒酒教育通常強調「滴酒不沾」的概念。 | |
○ | ||
v | ╳ | |
Q | Walker與Dutto所整理出的家暴加害人出現施虐行為的原因當中,有何顯著共同點? | |
不擅於情感表達 | ||
有雙重性格傾向 | ||
v | 有酗酒與藥物濫用情形 | |
陷入病態妒嫉的情緒中 | ||
Q | 家暴加害人依被害者區分,哪一種類型所占比例最多? | |
v | 只打家人型 | |
煩躁/邊緣型 | ||
暴力廣及/反社會型 | ||
Q | 工作者對於家暴個案所做的紀錄與評估意見的註記包含下列哪些內容? | |
v | 接觸被害人當時的情境 | |
對被害人的第一印象 | ||
v | 可能為高危險個案 | |
v | 對本案之處理建議與對當事人之處遇建議 | |
Q | 當關係出現裂痕時,他會不斷指責你,可能企圖傷害自己,讓你感到自責、有罪惡感;或突然變得異常冷漠,忽略你的存在與言行。這是屬於哪一種親密關係暴力警訊? | |
拳擊機 | ||
影印機 | ||
電子寵物機 | ||
v | 電視機 | |
Q | 認知輔導教育的戒酒教育融合了下列哪兩項原則? | |
v | 壓力免疫 | |
滴酒不沾 | ||
v | 危害降低 | |
自信提升 | ||
Q |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第九題:他每天或幾乎每天喝酒喝到醉 。這裡的「每天或幾乎」指的是一週三天及以上。 | |
○ | ||
v | ╳ | |
Q | 「個體的資源、能力、機會與支持系統能力越大,成功克服各項壓力的機率與能力就越高,則個體較不易從這些壓力與挫折中身心失控。」這是哪一個理論的觀點? | |
衝突理論 | ||
資源理論 | ||
交換/社會控制理論 | ||
v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Q | 評估家庭暴力成因應從下列哪些層面做思考? | |
v | 生物 | |
v | 心理 | |
v | 社會 | |
v | 文化 | |
Q | 「個體之心理失調(精神疾病與人格失調)造成對於世界的 知覺扭曲,因而產生暴力行為。」這是屬於哪一個理論的主張? | |
生態系統論 | ||
社會生物學理論 | ||
v | 個人病理觀點 |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Q | 下列何者屬於親密關係暴力警訊中的「影印機」行為? | |
v | 他對你總是有很多要求,希望你能成為他心中理想的對象 | |
隨時需要知道你的任何行蹤,如果無法及時便會相當焦慮、急躁 | ||
當關係出現裂痕時,他會不斷指責你,可能企圖傷害自己,讓你感到自責、有罪惡感 | ||
他會在任何地方大聲斥責你、批評你,不管你的尊嚴,讓你感到害怕。 | ||
Q | 使用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所測得的分數在幾分以上,即會被視為高危險個案,必須在量表上加以註記? | |
v | 8 | |
7 | ||
5 | ||
6 | ||
Q | 「她為什麼還要出去兼差?是嫌我養不起她嗎?」當家暴加害人出現這樣的想法,代表他可能使用了哪一種防衛機轉? | |
淡化 | ||
v | 曲解 | |
合理化 | ||
外射 | ||
Q |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執行的機關(構)當中,「經直轄市、縣(市)政府指定之相關機關(構)或團體」無法執行「精神治療」及「戒癮治療」。 | |
v | ○ | |
╳ | ||
Q | 由於沒有所謂「典型」的家暴加害人,因此在進行評估時,一定要針對每個個案進行深入的訪談、觀察,以及紀錄,無法簡化施虐者類型。 | |
v | ○ | |
╳ | ||
Q | 「世界只侷限在他的伴侶,因為害怕失去伴侶而有強烈恐懼。」這是屬於哪一種家暴加害人的生命經驗及特質? | |
強烈的控制慾 | ||
v | 社會孤立 | |
缺乏自我肯定的技巧 | ||
無法信賴他人或過度負責 | ||
Q | 將加害人當做「案主」來服務,同時「保護被害人權益」,這是哪一類處遇計畫的實施重點? | |
v | 認知教育輔導 | |
親職教育輔導 | ||
心理輔導及其他輔導治療 | ||
精神治療 | ||
Q | 下列何者為目睹家庭暴力對於兒童的影響? | |
使用暴力是正當的互動方式 | ||
當其他方法都不管用時,使用暴力可以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 ||
暴力是一種擺脫感受,解決問題及獲得勝利的方法 | ||
v | 以上皆是 | |
Q | 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處遇計畫中,哪一項係2015年修法時單獨列出? | |
認知教育輔導 | ||
v | 親職教育輔導 | |
心理輔導 | ||
精神治療 | ||
Q | 對於家暴加害人的評估通常可以用單一理論來進行。 | |
○ | ||
v | ╳ | |
Q | 親職教育輔導主題包含下列哪些? | |
v | 親職角色、責任與子女教養技巧 | |
v | 家庭壓力管理 | |
v | 認識與運用社會資源 | |
v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及家庭暴力防治相關法規 | |
Q | 根據國內的研究,從2004年到2014間,法院裁定的家暴加害人處遇計畫以戒癮治療為最多。 | |
○ | ||
v | ╳ | |
Q | 哪一種理論強調「成本」(cost)及「報酬」 (benefit)概念,認為暴力的持續被使用是因為效益高過成本? | |
衝突理論 | ||
資源理論 | ||
v | 交換/社會控制理論 |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Q | 「個體感受壓力的過程中,婦女與兒童容易成為代罪羔羊(scapegoat)而被施虐。」這是屬於哪一個理論的主張? | |
生態系統論 | ||
社會生物學理論 | ||
個人病理觀點 | ||
v | 社會情境/壓力與因應理論 | |
Q | 下列何者「不」屬於Walker在1979年所整理出的加害人心理特質? | |
有雙重性格傾向 | ||
以虐妻、喝酒、藥物濫用來應付壓力 | ||
易衝動無理,情緒失控 | ||
v | 凡事內在歸因責備自己 | |
Q | 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所評估的範圍涵蓋同志關係的暴力。 | |
○ | ||
v | ╳ | |
Q | 家庭暴力並無「典型」的加害人,也無法歸類出一個一致且簡化的施虐者類型。 | |
v | ○ | |
╳ | ||
Q | 「煩躁/邊緣型」的家暴加害人具有下列那些特點? | |
多無前科紀錄,較無心理病理上之問題 | ||
v | 有邊緣型人格異常 | |
v | 容易有自殺及殺妻之毀滅行為 | |
多會有犯罪之前科紀錄 | ||
Q | 家暴加害人以人格與情緒來區分,哪一種類型自青少年期即有一連串之偏差行為? | |
v | 病態人格型 | |
過度控制型 | ||
循環/情緒易變型 | ||
Q | 傳統上親密關係暴力危險量表(TIPVDA)測得的數據,與「高再受暴危機者」呈現相反的樣態。 | |
v | ○ | |
╳ | ||
Q | 兒童出現嬰兒似的現象,例如口吃、說話困難或咬指甲、吸姆指,很有可能是目睹家庭暴力創傷反應。 | |
v | ○ | |
╳ | ||
Q | 傳統將家庭暴力視為家務事,一般社會大眾多不願介入,使得遭受到虐待的人常求助無門。 | |
v | ○ | |
╳ | ||
Q | 下列何者屬於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所認定之親密關係? | |
v | 配偶 | |
v | 前配偶 | |
v | 同居的男女朋友 | |
v | 曾經同居的男女朋友 | |
Q | 下列哪些是「循環/情緒易變型」的加害人會展現的特點? | |
v | 不會描述自己的感覺 | |
v | 害怕被遺棄而有狂怒的表現 | |
有很明顯畏避及被動攻擊人格 | ||
v | 朋友多會認為他們是好好先生 | |
Q | 家庭暴力包含以下哪些類型? | |
v | 身體虐待 | |
v | 言語虐待 | |
v | 精神虐待 | |
v | 性暴力 | |
Q | 使用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TIPVDA)進行評估時,若被害人無法清楚回答,工作者可加以說明問題內容,並適時引導被害者選擇答案。 | |
○ | ||
v | ╳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