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總數:20 | ||
是非題:4 (○:1、╳:3) | ||
選擇題:16 (A:4、B:5、C:7、D:0) | ||
多選題:0 | ||
roddayeye整理 | ||
Q | 〈管晏列傳〉中:「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之所以齊人不以為奢侈之因為何? | |
管仲死前立下遺囑,吩咐其孫將所有財產分配給齊國百姓。 | ||
齊桓公賦予特權,無人敢忤逆或對此評比。 | ||
v | 管仲為政時,百姓日漸富裕,國家日漸強盛。 | |
Q | 在《論語》中,子路質疑管仲仁德,孔子做了這一番解釋「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齊桓公是以何種方式而使他國臣服? | |
財力 | ||
v | 信用 | |
武力 | ||
Q | 〈管晏列傳〉中:「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句中的「與俗同好惡」,其合理的解釋為? | |
v | 了解民眾需求 | |
放下官職,與民同樂 | ||
不與貪官同流合汙 | ||
Q | 管仲侍奉公子糾,後公子糾立為桓公後,管仲得以受重用。 | |
○ | ||
v | ╳ | |
Q | 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適合陳述鮑叔牙與管仲的關係。 | |
v | ○ | |
╳ | ||
Q | 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中的齊國君王,而「齊桓公」這個尊稱,其來由為何? | |
春秋時,其它國家君主對於春秋五霸中,齊國國君之尊稱。 | ||
「姜姓齊國」為周朝諸侯國之一,西周時,周天子所賜齊國後代子孫之名。 | ||
v | 其人逝世後,子孫群臣所給予的諡號。 | |
Q | 下列何人並非公子糾的老師? | |
v | 高傒 | |
管仲 | ||
召忽 | ||
Q | 管仲曰:「吾嘗三戰三走」,其中的「走」意指? | |
因戰勝而向前邁進。 | ||
遊走他國,與其結盟。 | ||
v | 在戰爭前線逃走。 | |
Q | 〈齊太公世家〉記述齊襄公昏庸,其兄弟公子糾奔於魯國,公子小白奔於莒國,當時莒國國力遠勝魯國,這樣的環境條件,是影響兩人成敗因素之一。 | |
○ | ||
v | ╳ | |
Q | 管仲認為,為官者所為之政策,應「論卑而易行。」其中的「卑」字意思為何? | |
謙遜 | ||
誠意 | ||
v | 貼近 | |
Q | 〈齊太公世家〉中記述,在鮑叔牙勸說下,桓公欲重用管仲,便讓魯國誤以為齊桓公要親手殺管仲,而將管仲送回齊國,管仲的反應是? | |
至死而不從 | ||
v | 知之而請往 | |
認罪而從之 | ||
Q | 曹沫拿匕首遇刺桓公,要求桓公將原為魯國的屬地歸還,桓公答應,但事後桓公打算背信,其事可與儒家觀念中哪一句相襯? | |
v | 子曰:「要盟不信。」 | |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 ||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 ||
Q | 尚書:「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與〈管晏列傳〉中,管仲所言之觀點,哪句話最能符合? |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
v |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 |
Q | 齊國公子糾奔於魯,就〈齊太公世家〉記載,其原因為何? | |
因管仲推薦 | ||
政治結盟 | ||
v | 母親為魯國人 | |
Q | 〈齊太公世家〉記述:「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文中的「高」與「國」是指? | |
另外兩位公子的名字 | ||
當時兩個與齊國結盟國家之名 | ||
v | 齊國的兩家大夫 | |
Q | 管仲曰:「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然而鮑叔牙並未責怪他,是因為他認為? | |
同情管仲家貧。 | ||
v | 時機有好有壞。 | |
知道管仲乃有其它利用價值。 | ||
Q | 〈管晏列傳〉中,「鮑叔遂『進』管仲」,此字意指「晉用」的意思。 | |
○ | ||
v | ╳ | |
Q | 〈管晏列傳〉中: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鮑叔牙之所以受人尊重,講座認為在於鮑叔牙的什麼人格特質? | |
有義 | ||
v | 無私 | |
仁德 | ||
Q | 燕國遭山戎侵擾,齊桓公出兵伐山戎,燕莊公為感謝齊桓公便一路相送,卻送出了燕國國境,這在當時事違背周禮之事,且會被人懷疑有意奪取天子之位,於是管仲如何建議桓公解決此事? | |
v | 將意外出境的土地割給燕國,並要求燕國像成康時候,納貢於周天子。 | |
將意外出境的土地歸周天子所有。 | ||
讓燕國當成齊國的手下,於是燕國位階降低,便不會有這個問題。 | ||
Q | 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文中的「幸」,其意義與下列何者相同? | |
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
v | 官入「幸」顧我。―宗臣《報劉一丈書》 | |
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呂氏春秋·至忠》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