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總數:15
是非題:15 (○:12、╳:3)
選擇題:0
多選題:0
roddayeye整理
Q   中國大陸在1994年1月將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增強了大陸外人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全球競爭力,而大量的外資流入大陸亦造就了大陸經濟近年來的快速成長。
v  
   
     
Q   國際金融課程的目的,在了解一國的貨幣、財政、匯率政策及匯率制度選擇,如何改變該國的產出、就業、物價、利率、匯率和國際收支等基本面。
v  
   
     
Q   過去的經驗顯示,在國際貨幣體系下,一國中央銀行採行的匯率制度有2種:固定匯率和管理浮動匯率。
   
v  
     
Q   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鄰近國家預期西德將援助東德公共支出,因此需求將會大幅提高,使周邊國家得以蒙利。但因為西德利率上升,吸引鄰近國家的資金大量流入西德,反而造成歐洲國家的貨幣緊縮。
v  
   
     
Q   17世紀,重商主義學派的經濟學家陶邁斯(Thomas Mun)認為,一國是否富強是以其擁有貴重金屬(鋼與鐵)的多寡來衡量,而國家可以透過貿易順差來增加鋼鐵的持有量
   
v  
     
Q   工業國家採行浮動匯率制度後,各國央行有能力控制貨幣供給、產出水準及通貨膨脹率,但也造成匯率過度波動,導致企業的跨國投資盛行以分散匯率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減少他們對個別政府總體經濟政策的依賴。
v  
   
     
Q   一般而言,在開放總體經濟下,政府的政策目標為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
v  
   
     
Q   1792年,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即提出其著名的「價格—黃金—流量」的調整機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v  
   
     
Q   1990年代,由於大部分快速成長的亞洲國家轉以外國投資取代國內儲蓄來支應國內經濟,導致大量資本流入,伴隨著這些資本流入,有些亞洲國家的經常帳赤字開始大幅度攀升。
v  
   
     
Q   開放總體經濟的政策工具可分為二:一是支出擴張政策(如政府支出增加、獎勵投資和降低消費稅等),另一為支出移轉政策(如貶值和對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等)。
v  
   
     
Q   第一次石油危機產生了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問題,為了改善日益衰退的經濟,各國政府轉而採行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
v  
   
     
Q   由於匯率是一國貨幣以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格,所以匯率可將不同國家的商品價格轉為可以比較的形式,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國貨幣對外幣貶(升)值會使其商品相對外國變便宜(貴)。
v  
   
     
Q   美國在1985年G5於Plaza會議中首次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貶值後,亦開始嘗試聯合管理並干預市場匯率,並且於1987年2月的羅浮宮(Louvre)條款議定了匯率目標區。
v  
   
     
Q   1980~1914年間盛行的國際貨幣制度是「金本位制」,其源起於自古各國將黃金視為貨幣的發行基礎,機構或個人均可拿黃金向貨幣發行機構申請鑄造金幣。
v  
   
     
Q   布列頓森林協定(Bretton Agreement)要求各國將通貨釘住台幣,而台幣則與黃金維持既定的兌換比例(35台幣兌換一盎司黃金),此即為固定匯率制度的開始。
   
v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德 的頭像
    阿德

    永無止盡的學習路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