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庫總數:14
是非題:0
選擇題:5 (A:0、B:0、C:0、D:5)
多選題:9
roddayeye整理
Q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一味貪圖求快,結果必然粗糙,原先欲達到的目標反而會落空。
    為政者要有遠見,用心於長治久安之事,而非著眼於當下的利益。
    一針見血的道中大部分的為政者都急於拿出成績,難免失於眼界短淺,急功近利的毛病。
v   以上皆是
     
Q   孔子對於古今人物的評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為孔子讚美子產具備執政者的才德風範。
v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為孔子讚美晏嬰莊敬自持並以之待人的修養。
    「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為孔子讚美微生高是個正直的人。
v   「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為孔子批評微生高不誠實。
     
Q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對禹的自奉極簡,祀神極敬,治水極力,孔子敬佩之餘是極為感動的。
v   從禹公而忘私的的精神,以及戮力解決民眾之苦的作為,我們清楚看到禹人格與事功二方面的偉大:以「仁」待天下。
v   「無間然」是無絲毫可批評之意。
    「無間然」是無法與他相比之意。
     
Q   下列哪些句子可看出孔子的自信?
v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v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v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Q   下列哪些句子可看出孔子的謙虛與好學?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v   以上皆是
     
Q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透過「大哉」、「巍巍乎」、「蕩蕩乎」、「煥乎」連續讚頌之辭,可以充分體認到孔子對堯的由衷讚歎。
    宇宙中,天最崇高偉大,亦只有堯之德可與天齊!
    堯功德之廣被,使人民無法以言語來形容!
v   以上皆是
     
Q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子貢懷疑管仲如此忘主事仇,不得稱為仁人。
    孔子認同子貢的想法。
v   孔子重視的是對人民、對民族、對文化重要的貢獻與影響力。
v   孔子認為個人之間彼此的忠誠,相較於民族大節,無需拘泥執著計較。
     
Q   下列哪些為孔子的志向?
v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v   「朝聞道,夕死可矣!」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Q   下列哪些句子可看出孔子的無奈與惆悵?
v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v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v   「莫我知也夫!」
v   「知我者,其天乎!」
     
Q   為什麼孔子感到志同道合的人很少?
    下焉者,也就是芸芸眾生,連有恆者都算不上。
    上焉者,像楚狂、長沮、桀溺等人奉勸孔子避世。
    上焉者,像楚狂、長沮、桀溺等人與孔子思想不同。
v   以上皆非
     
Q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有關於「怨是用希」的解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講座的解釋為「伯夷、叔齊心中的怨恨是很少的」
v   朱熹於四書集注的解釋為「怨恨伯夷、叔齊的人很少」
    講座贊同朱熹的解釋
v   講座不贊同朱熹的解釋
     
Q   孔子其人其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子不語怪力亂神」看出孔子的務實。 |
v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孔子對人、事從不臆測,強人所難,固執己見,自我中心。
v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看出孔子不重視物質享受。
v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看出孔子努力精進,樂觀面對各種困境。
     
Q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對於季文子,孔子認為想兩遍最適宜。
    想一遍可能流之於輕率、粗糙。
    想三遍容易猶豫不決、裹足不前。
v   以上皆是
     
Q   關於伯夷、叔齊及孔子對他們的評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v   伯夷、叔齊都不願意繼承王位。
v   伯夷、叔齊認為臣子討伐國君為不忠不義,因此周朝的官位、俸祿都不要。
v   孔子肯定伯夷、叔齊不貪戀王位。
v   孔子認為做自己最堅定的選擇,就不會有怨恨。

arrow
arrow

    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